首页 > 商业 > 正文

“双减”文件正式落地 三年内显著减轻各项负担

2021-07-26 14:59:12来源:中国商报网  

业内讨论多时、有人期待有人忌惮的“双减”文件终于落地。7月24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30条要求,并制定目标——要在一年内有效减轻学生、家长负担,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的目标。在如此明确的目标之下,“双减”文件落地后还需要注意什么?

课内减负提质

根据意见要求,课内减负主要围绕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两方面进行。

意见继续重申,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表示,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要深入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如何减”,关键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同时也要明确,落实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方案,深化课程改革,保障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业标准不降低,是落实“双减”工作的基础。否则,盲目减负则会以降低学生学业质量为代价,与改革的目标也不相符。

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上,意见要求学校保证课后服务的时间、内容和质量,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促进公平与均衡,意见还提出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让学校教育承担更多责任,有利于实现学生和家长的整体减负。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则需要从经费、师资和管理等方面入手,以解决发展课后服务的掣肘因素。

课外从严治理

针对近年来校外培训行业存在的鱼目混珠、违法违规情况频发、被资本裹挟严重等突出问题,意见提出了多项严格程度“史无前例”的举措,从审批、资本化、内容、时间、收费等方面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

今后,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将学科类培训机构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由各地政府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

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今年以来悬于校外培训机构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终落下。钟秉林表示,严格规范校外培训并不是不支持学生的校外教育,而是要让校外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以其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灵活的形式、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认为,对面广量大的校外培训机构实施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长远看,只有进一步均衡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同时突出素质教育导向,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学校教育“唯分是从”“以分取人”和“分分计较”的困局,才能从根本上纾解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有效降低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在“补差培优”方面的所谓“刚需”。

做好试点探索

意见要求,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确定北京市、上海市、沈阳市、广州市、成都市、郑州市、山西长治市、山东威海市、江苏南通市为全国试点,其他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地市开展试点。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地区在全面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试点:一是对现有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要全面排查,重新审核登记,解决过多过滥的问题;二是可探索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三是强化培训收费监管,将学科类培训纳入政府指导价,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再度向纵深推进。意见定下目标: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如何有效落实“双减”工作?钟秉林强调,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共同治理。政府要履行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中的有限责任,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并统筹考虑教师的工作负担和相应报酬;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包办的现象。严格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教育培训市场的有益补充作用。家长观念的转变、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是“双减”问题的关键。(记者 王立芳)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