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快报:询价新规后新问题来了:超半数IPO超募共1237亿,多家公司拿“闲钱”理财

2022-07-06 05:33:58来源:时代财经  

2020年9月,一家名为上纬新材(688585.SH)的公司以2.49元/股的价格登上科创板,募资1.07亿元,刷新了科创板募资金额的下限,其发行价对应的市值为10.76亿元,刚刚达到科创板的上市标准:“市值不低于10亿元”,而上纬新材上市首日的涨幅却达到了557%。

这起IPO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新股暴涨、报团压价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此后一年,又接连发生了正元地信(688509.SH)、和辉光电(688538.SH)、读客文化(301025.SZ)等低价发行而上市暴涨的典型案例。


(资料图片)

2021年9月18日,询价新规正式实行,其中将询价时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由此前的“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这有效提升了机构报价的信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抱团压价的行为,市场机制也趋于完善。

询价新规实行距今已有10个月,在这期间,IPO发行没有出现“老问题”,取而代之的则是高价发行引来的破发潮、超募资金低效运作等现象。而这些,会成为目前IPO发行的“新问题”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超募成为常态

首先,有一些数据可以很好地表明询价新规前后,IPO发行的两种不同景象。

根据Wind数据,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17日(询价新规前),A股上市新股共有385只,其中207只未能足额募资,超募个股仅有41只;而在询价新规实行后(2021年9月18日至2022年7月4日),A股上市的新股共有313只,其中出现超募的有161只,仅72只未能足额募资。

从募不足到募太多,市场已经今非昔比。新规实行后,超一半的个股出现超募,合计超募资金达到1237.32亿元。

而除了超募新股越来越多之外,超募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新规实行之后的161只超募新股中,有91只超募比例大于50%;而在2021年询价新规之前,超募的41只个股中,超募比例达到50%的仅有11只。

询价新规之后超募比例前十的公司。数据来源:Wind

其中超募资金最多的是迄今为止A股最贵新股——禾迈股份(688032.SH),其预计募资7.3亿元,由于发行价高达557.8元,最后实际募得55.78亿元,超募48.48亿元,超募比例达664.59%。

禾迈股份之后公告表示,将使用不超过45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用于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有保本约定的投资产品。”

时代财经发现,这也是莱特光电(688150.SH)、纳芯微(688052.SH)、昱能科技(688348.SH)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布的闲置募集资金用途。此外,补充流动资金也是闲置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之一。

7月4日,上海一名资深投行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询价新规实行之后,A股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定价,而超募是这次市场化的一个附属结果。“目前的情况我认为总体还是利大于弊,在正常区间内。因为大部分情况下,企业本身的质地是决定性因素,好的企业发行价高导致超募,质地一般的企业则相反。”

而对于闲置资金的低效运作,其认为投行应该在一开始申报的时候,引导企业更准确评估自己的发行情况,准备更充分的募投项目。

承销费用直线上升

发行定价高让超募成为常态,与此同时,承销商的发行费用也“水涨船高”。

时代财经整理数据发现,2021年在询价新规实行之前的9个多月,IPO的平均承销保荐费用是4716万;而新规实行以后到今年7月4日,平均承销保荐费用已经上涨至7702万,涨幅高达63.32%。

此外,询价新规实行之前,承销保荐费用在1亿元以上的有23家;询价新规实行之后,这个数字升为72家。

其中原因除了发行定价普遍走高之外,还有一些大项目频频登陆A股。例如募资519.81亿元的中国移动,其承销保荐费为5.4亿元;募资221.6亿元的百济神州,承销保荐费则为4.7亿元。但大项目的承销保荐费率往往更低,中国移动(600941.SH)和百济神州(688235.SH)的承销费率分别是1.04%和2.13%。

询价新规之后,承销保荐费率前十的公司。数据来源:Wind

而从平均承销保荐费率来看,询价新规实行前后没有明显变化,为7%~8%之间。

上述投行人士告诉时代财经,融资规模和费率往往是一个反向的关系。“融资规模越小的项目,投行一定会争取谈一个比较高的费率,因为总体上投行有一个几千万的绝对收入要求,如果项目比较大,投行会在满足基础要求之上作出一些让步,例如对一些知名独角兽和大型企业,投行之间相应地会打一点价格战。”

这对于一些募资较少的小项目来说便不太友好,一家承销费率在20%以上的上市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委婉表示,自己也觉得(公司发行时的承销保荐费率)确实高了,“但我们和投行在IPO之前就有一个协议价格,主要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

“破发潮”下,监管密切关注

除了超募情况和承销费用的变化,询价新规实行后,市场上最直接也是最令人关注则是“破发潮”的来临。

2021年在询价新规实行之前9个多月,仅有6只个股上市首日破发,最高破发程度为15%。

而询价新规实行之后,则有57只个股出现首日破发的现象。其中,首日破发程度在15%以上的有23只,破发率最高的包括唯捷创芯(688153.SH)、普源精电(688337.SH)和翱捷科技(688220.SH),均超30%。而截至7月5日,仅有普源精电以61.05元的收盘价略高于发行价(60.88元),其余两只个股仍未收复发行价,至今唯捷创芯和翱捷科技仍分别破发29.94%、59.66%。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4月份,A股市场不断调整,投资者情绪敏感,使得新股也颇受影响。5月份大盘趋于稳定并稳步上扬,5月至今上市的新股中,未出现沪、深两市个股首日破发的情况。

在之前“破发潮”涌现之时,业内多有质疑投行的定价水平,监管也在不时密切关注。今年2月-3月,深交所便对创业板多家首发项目的承销商进行问询,了解其发行定价论证过程及审慎合理性。

而根据媒体报道,近期,监管层对20多家承销商进行了问询并重点关注了投行出具的IPO投价报告是否合理的问题。

询价新规实行即将满1年,在旧问题被解决的同时,新的变化和现象也需要业内不断关注。

正如此前业内人士对时代财经所表达的观点,IPO发行越来越市场化,期间出现的种种变化不应被简单理解为需要改变的问题,而应以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现在的新股市场,对于投行和报价机构来说是一个考验,对于普通投资者则是一种教育。”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