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热钱奔腾,光伏相关企业超51万家!业内人士:最怕野路厂商打擦边球

2022-04-19 19:32:36来源:时代周报  

市场不缺钱,缺的是概念。

A股结构性行情起舞,新能源扛起大旗,其中又以锂电和光伏最受资本青睐。沾上概念,股价必定先涨为敬,即便近期二级市场略有春寒,相关概念股依然一枝独秀。

4月6日,主营节能节水业务的双良节能(600481.SH)公告,拟与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资50亿元分期建设20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次日,主营研磨抛光设备的宇晶股份(002943.SZ)官宣,携手双良节能计划在江苏盐城经开区光电产业园区投资25亿元建设25GW光伏大尺寸硅片项目。

跨界光伏者络绎不绝。此前,还有主营益智玩具、医疗器械的沐邦高科(603398.SH)拟斥资11亿元收购豪安能源,进军光伏硅片环节。消息一经披露,股价随即涨停。

天眼查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光伏相关企业已超51万家,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超10万家,同比增速约33%。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至少有87家企业跨界光伏行业,其中的上市公司至少14家,不乏TCL科技(000100.SZ)、创维集团(00751.HK)、吉利汽车(00175.HK)等知名龙头企业。

光伏,产业链狭长但门槛不高,已成土豪砸钱专场。绿色低碳大潮汹涌,各路资本闻风而动,蜂拥而至。泡沫正在积聚。大浪淘沙终究会到来,只是时间并不确定。

热钱追光伏

当光伏需求激增,供给无法及时跟上,涨价潮来临。

今年以来,硅料价格持续上调,致密块料均价已上涨至每公斤245元。光伏研究机构PVInfoLink分析,近期硅料企业陆续规划产线检修,预计4月硅料供应量和拉晶用料供需关系难以改善。

供需关系短时间难以修复,隆基股份(601012.SH)、中环股份(002129.SZ)等硅片企业报价全面调涨。电池片环节报价酝酿涨势,整体报价处高价水位,买卖方博弈加剧。组件环节已出现辅材短缺困扰,疫情对物流运输影响提高了厂家的断货担忧。

跨界企业将投资光伏称为“践行绿色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但资本不改逐利天性,可期的发展前景和唾手可得的利润才是目的所在。

创维集团率先公布“成绩单”。财报显示,2021年创维集团新能源业务收入约41亿元,同比激增约38倍。有机构将创维集团的分布式光伏业务称为年度市场黑马。创维以彩电起家,传统业务已现天花板,寻求多元化成为必选项。光伏是可选项。

2020年,“拖鞋大王”宝峰时尚(01121.HK)已连亏六年,股价长期低位徘徊,沦为仙股。这一年,它终于决心跨界,布局硅片和电池片。次年7月,宝峰时尚(1121.HK)宣布公司首个单晶铸锭硅片生产设施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同月,宝峰时尚即已更名为金阳新能源。股价也今非昔比,一度升至10港元/股。

钧达股份主营汽车饰件,2017年上市后业绩不振,一直走下坡路。2021年,钧达股份转型光伏,以13亿元现金将捷泰科技收入囊中,切入光伏电池片环节。同年,钧达股份光伏电池片收入已达16.42亿元,占营收比重为57.34%,已高于原有的汽车饰件业务收入。

跨界从来不是易事。

“光伏行业格局相对清晰,只是行业增速快、前景好,因此才吸引很多企业跨界,但成功案例毕竟是少数。”一名光伏上市公司的人士分析。

光伏产业链狭长,环节不多,大体可分为上游硅料、中游“硅片+电池片+组件”、下游终端以及各种辅材。跨界企业多选择从中游环节入场。钧达股份选择电池片,双良节能、沐邦高科切入硅片,和邦生物、明阳智能进军组件。

从事光伏业务的李强(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究其原因,除电池片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创新外,硅片技术已近乎明牌,组件更是技术门槛极低。

“硅片环节的主要难点是成本控制,像晶硅成本、非硅成本、供应链管理等控制得好,硅片利润就可以做得好。”李强坦言,“组件技术的含量不高,已经实现机器人自动化,串联电池片然后做玻璃封装,什么企业都能做。”而电池片技术含量高,要较大创新投入,“敢进场的企业,勇气可嘉。”

更重要的是,中游环节的投资成本不需要太高,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表现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组件、硅片环节相对投资少一些,后来者可以直接采用最新技术,具备后发优势。”一家终端厂商的人士表示,包括HJT、TOPCon在内的新技术N型光伏组件,现有厂商不太可能主动推进。“主流的PERC前几年才投产,大多未完全收回设备成本。正常情况设备回本需要5年左右,而龙头企业可以做到3年回本。”该人士说。

机会还是泡沫?

光伏产能大扩张,离不开造富效应。

2001年,施正荣和杨怀进共同创办无锡尚德进军光伏,次年首条产线投产。2004年,欧洲光伏补贴加大力度,全球光伏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无锡尚德迎来春风。2005年,无锡尚德登陆美股,施正荣一跃成为中国首富。

光伏造福东风劲吹,苗连生、彭小峰、杨怀进等一众从业者站上风口,身家暴涨。

苗连生的英利耗资4亿元押注多晶硅。彭小峰大干快上,带领赛维LDK在成立第二年就成为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片生产商。杨怀进与靳保芳共同创办河北晶澳太阳能公司。2007年,赛维、英利赴美上市。彭小峰从寂寂无名,登顶江西首富;苗连生成为河北首富。早期光伏创业者,无一不赚得盆满钵满。

2005年至2008年,多晶硅料从40美元/公斤上涨至500美元/公斤,“拥硅为王”成为业内共识,企业加速扩产。2008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的企业猛增至近400家,较2007年增长近1倍。看上去,光伏行业前景无限,还在走上坡路。

来得快,去得快。金融危机随即到来,阴霾笼罩全球。海外市场光伏补贴退坡,光伏企业成批倒闭,组件企业一度仅剩50余家。此后,价格暴跌、“双反”来袭,光伏步入至暗时刻,曾经的行业大佬行至破产边缘。

历史是场轮回,光伏故事还要继续。

时隔十余年,春风吹又生,“拥硅为王”在2021年被再度提及,光伏热度回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乐观情况下,全球2025年新增装机将达330GW,中国占三分之一份额;保守情况下,装机将达270GW,中国同样占三分之一份额。

资金不会永远奔腾,热钱杀入光伏行业,难免催生泡沫。融资的支持和一定程度泡沫化的高估值,是市场发展过程的必然。伴随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挤泡沫成为大概率事件,由此推动形成新市场格局。

李强分析,行业竞争加剧,只是蹭热度的企业难以留存下来,“光伏行业有周期型,投资还没回本就被淘汰的案例时有发生。”

多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最重要的是成本控制。光伏各环节技术已逐渐明朗,哪家企业的成本控制越好,就越有机会获得更多回报。“成本高,赚不到大钱,赚小钱也是可以的,只是有些厂商路子野打擦边球,最后容易弄得一地鸡毛。”一名业内人士感慨。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