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焦点要闻:3·15深度追踪|何止情感主播!直播间带货问题频发,你中招了几个?

2023-03-20 17:51:31来源:消费者报道  

今年央视的3·15晚会揭开了情感主播们“坑爹坑妈”的真面目,引发了广大消费者热议。在直播间里,这些情感主播打着解决家庭纠纷、调解家庭矛盾的幌子,声情并茂地上演一出出苦情戏。主播们利用老年观众的同情心,嘴上喊着“爹妈”,实则向老年人兜售各类号称能治病的产品。当然,这些产品根本不具备主播们宣称的疗效和功能,被坑的老年人不计其数。

为深度聚焦3·15晚会曝光的这一消费乱象,《消费者报道》联合微博热点推出了“追踪315”话题投票,最热的两个话题分别吸引了2.1万和1.1万人参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仍有四分之一的网友或其家人会相信某些情感主播

看了3·15晚会的揭露后,对于情感主播,有多少消费者或其家人仍然相信?1.1万人参与的投票数据显示,75%的网友选择“不相信”,还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补充道“从没相信过” “剧情夸张、演技尴尬” “之前也不信”。值得注意的是,有17%的网友表示“只选择相信一部分”;另”有8%的网友选择“依然深信不疑”,这表明,对于某些情感主播的态度,仍有25%的网友或其家人会选择相信。

值得一提的是,在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不信这些主播但家人却很相信——“我爸深陷其中”“我奶奶还是相信”“我妈九头牛都拉不回”……一定程度上可见,这类情感主播的剧本演绎尽管在年轻人眼里十分拙劣,但对老年人群体的心理拿捏却非常精准,如果仅靠消费者自己主动甄别,恐怕很难杜绝这类骗局。

超半数投票网友认为应该全部取消情感主播

另一话题则吸引了2.1万人参与投票,问的是“你认为是否应该取消情感主播?”高达53%的人认为“应该全部取消”,32%的人认为“只取消乱带货的”,余下15%认为“都不应该取消,而应加强监管”。有评论认为应该全面封杀,也有评论称要将主播“罚到倾家荡产”,但也有人认为全面取消其实是一种懒政。

网友在直播间购物最常遇到“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的问题

常言道,直播的尽头是带货,除了上述情感主播的问题外,直播间带货还可能引发哪些消费问题呢?投票结果显示,网友在直播间购物时最常遇到的是“虚假宣传,货不对板”“买到假货或劣质产品”及“发货太慢”这三个问题,分别占比40%、35%及11%。

如果在直播间买到假货或劣质商品,找商家处理不了,消费者会如何维权?高达65%的网友投票表示会“找直播平台投诉举报”,其余选项都只有不到10%的人选择。由此可见,在消费者眼里,直播平台在处理直播间消费纠纷上扮演着“把好第一道关”的角色。

律师有话说

直播间带货的消费问题频频发生,主播大行其道侵犯消费者权益,究竟是谁的责任?对此,《消费者报道》请教了北京市京师(郑州)律师事务所的欧阳一鹏律师,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欧阳律师表示,关于主播行为如何规范,相关的法规规章已陆续出台,例如2022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22年6月,广电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均是对违规吸引流量、炒作热度,诱导消费者打赏和购买商品的账号主体或平台进行规范和处罚。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欧阳律师强调,主播带货也要受到市场监督和管理,并不是什么法外之地,如果主播或者商家在销售商品过程中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等行为,仍需要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例如行政处罚、假一赔三等。带货主播的行为同时要遵守《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不得通过造谣、虚假营销宣传、自我打赏等方式吸引流量、炒作热度,诱导消费者打赏和购买商品。《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要求主播不得在直播中对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进行炒作或蓄意制造舆论“热点”;不得炒作绯闻、丑闻、劣迹,传播格调低下的内容,出现上述违规行为,均会按照不同违规行为和强度进行限制或处罚。

在不少网友的评论中,整顿直播间或主播的呼声早就存在,那为何直播乱象仍然满天飞呢?对此,欧阳律师认为,直播带货属于近些年新技术衍生的产业,在行业发展和行业规范更多依靠主播、机构自律,这种自我监督模式不能形成有效监督管理。在技术层面上,使用的关键词监督,网管巡查对违规行为识别能力有天然技术缺陷,但更加急需的是平台盈利模式的调整。法规对平台自身价值取向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避免平台对违规主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表演式监管,才能引导相关从业者放弃只图眼前一时的利益,从而综合促成直播间、主播、平台等各方的良性发展循环。

消费者被主播“套路”甚至被欺骗,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呢?欧阳律师指出,平台有责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应当首先寻求行业自律是否能以化解的方式进行。其次,消费者可向行政机关寻求帮助,例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税务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都对互联网纠纷有介入管理的职能,最后,消费者保存好消费过程中的信息和资料作为证据,将法院作为最后的维权方式。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